7月30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公布铜关税政策,其“精准打击”与“定向保护”并行的结构性设计,引发全球铜业震荡。全球铜价高位重挫,伦铜回吐涨幅至两个月低点,美铜跌幅达22%,沪期铜考验7.8万支撑稳固性。

白宫发布的细则显示,该政策对半成品铜制品征收50%高关税,却豁免铜精矿等原材料进口。同时依据《国防生产法》,要求2025年起国产高品质废铜25%留作内销,并计划从2027年对铜原料实施类似比例限制。这种“原料开放、成品设限”策略,旨在保障低成本原料供应推动美国精炼产能扩张,却呈现“保护上游、挤压下游”矛盾局面。

美国商务部明确,关税仅针对进口商品铜含量部分,非铜组件按原有互惠关税税率征收,部分已涵盖铜产品可豁免新税。这直接导致下游加工企业成本激增,而冶炼厂能低成本获取原料。白宫目标是通过“原料优先供给国内精炼环节”,实现2027年美国精炼铜自给率提升30%。

市场对此反应不一,智利国家铜业公司总裁表态支持,美国铜发展协会也认可政策框架。但加拿大矿业协会指出,出口高附加值铜制品至美的企业将遭重创,加拿大铜管、铜线出口商利润空间压缩超40%。StoneX分析预警,短期内“精炼环节暴利与加工环节亏损并存”的畸形格局难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商务部长需在90天内将关税扩展至更多铜衍生产品,2026年将启动政策全面评估。市场担忧若美国精炼产能扩张不及预期,2026年后政策可能升级为“全品类铜产品关税”,割裂全球铜产业链。欧洲铜业协会警告,这将推高全球新能源转型成本,每辆电动车铜成本或增加200美元。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铜精矿进口国和铜制品出口国,受该政策影响呈现“结构性分化”。一方面,对美铜精矿出口可能受益;另一方面,出口的铜材、铜制品面临更高关税壁垒。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需加速布局海外精炼产能,通过在东南亚、非洲建设精炼基地,规避关税壁垒并保障资源安全。

随着2026年政策评估节点临近,全球铜业站在十字路口。这场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关税博弈,究竟是推动美国制造业复兴的“良药”,还是扭曲全球资源配置的“毒丸”,答案或将重塑未来十年大宗商品贸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