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国钢铁与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关键年,年初国务院发文要压减粗钢产能4500万吨、煤炭产能2.5亿吨以上。在政策推动下,钢材市场走出低迷,价格大幅回升。多种因素叠加,黑色系期货成为焦点,11月上旬引发极端波动。

11月11日夜盘开盘,部分品种直奔涨停。但21点41分开始,除铁矿石、沪金、沪银外,其他品种加速下跌,多个期货品种触及跌停。棉花从涨停到一度跌停,铁矿石从涨停到下跌,焦炭等均由大涨到收盘下跌,主力合约几分钟内从涨停跌至跌停,市场流动性枯竭,投资者大面积穿仓。
此次极端波动原因如下。一是监管政策累积效应,事件前监管层密集出台调控措施抑制市场过热,政策叠加削弱市场信心,成为导火索。二是程序化交易与投机资金共振,市场投机氛围浓,程序化交易策略大量涌入,机构程序化下单集中抛售,市场陷入“多杀多”。三是市场结构性矛盾与泡沫积累,供给侧改革虽有基本面支撑,但过度投机使价格脱离实际供需。四是外部环境与情绪传导,美国大选后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双11”当晚资金分流,加剧流动性紧张。
此次事件是国内期货市场风险管理重要转折点,监管层和市场参与者积累了经验,为市场平稳运行奠定基础。未来,随着“双碳”目标推进,黑色系市场将更注重绿色转型与长期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