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稀土变局:供应链重组下的经济博弈与阵痛
2025年8月29日,金属行业的聚光灯前所未有地聚焦在稀土元素上。三件标志性事件同时发酵:美国《稀土供应链安全法案》正式生效,强制要求国防及关键科技领域三年内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中俄宣布联合开发北极圈库奥伊瓦拉稀土矿,储量估值突破全球已知总量的15%;越南政府证实北部谅山省发现超大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预估经济价值超千亿美元。这三大事件标志着全球稀土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一场涉及经济效率、产业安全与技术创新的复杂博弈已然展开。
供应链“去中心化”的经济安全与效率悖论
西方加速“去中国化”稀土供应链的直接动力源于对供应链韧性与经济安全的追求。以美国为例,其国防系统超80%的永磁材料依赖进口(主要来自中国),《法案》强制要求2028年前将国防供应链中的“非担忧国家”稀土比例提升至50%。短期内,这刺激了本土与盟友的替代产能投资——澳大利亚Lynas在德州的新冶炼厂获得美国政府5亿美元低息贷款,欧盟也宣布设立20亿欧元稀土产业基金。
然而,安全诉求伴生着显著效率损失:据高盛模型测算,北美新建稀土分离厂的综合生产成本约为中国成熟产能的1.8-2.2倍。美国能源部研究显示,重建从采矿到磁体的完整产业链需至少5年且初始成本溢价30%-50%。这种为安全支付的成本溢价最终将由下游产业(如电动汽车、风电)及消费者承担。
新资源版图改写全球贸易流向
中俄北极项目与越南新矿发现正重塑资源分布图景:
- 北极开发: 库奥伊瓦拉矿富含镝、铽等重稀土(占全球重稀土储量约12%)。俄罗斯提供资源与中国资金技术(如中稀股份的绿色萃取工艺)形成互补。但该地区年均温-15℃,物流需依赖破冰船队,开采成本达中国南方离子矿的3倍以上。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