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4日,印度尼西亚政府突然宣布将自2026年1月起全面禁止镍精矿及部分中间品出口,要求所有镍加工必须在境内完成。该政策较此前公布的2030年时间表大幅提前,引发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镍期货单日暴涨18%,创2022年逼空事件后最大波动。这一政策变动不仅冲击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更暴露了资源民族主义与绿色转型需求间的深层矛盾。
一、政策突变背后的经济博弈
印尼拥有全球22%的镍储量(USGS 2025数据),2024年供应了全球65%的电池级镍。此次提前禁矿意在迫使跨国企业加速本土化投资。据《金融时报》10月25日报道,印尼投资部长巴赫里尔在闭门会议中明确表示:”我们不能再接受仅出口原材料的殖民经济模式,每吨高冰镍的出口附加值比精矿高出470%”。该政策直接针对欧盟碳边境税(CBAM)的冲击——2025年全面实施的CBAM使印尼镍加工成本劣势扩大,政府试图通过出口禁令倒逼产业升级。
二、全球产业链的”三重断链”风险
- 电池产业成本重构
宁德时代、LG新能源等头部企业紧急调整采购方案。瑞银测算显示,禁令将使NMC811电池成本上升3.7美元/kWh(约占总成本4.2%),特斯拉已通知供应商重新谈判2026年合同定价。更严重的是,菲律宾、新喀里多尼亚等替代供应国基ǡ..
- 情景A(概率45%):印尼在WTO压力下允许现有项目过渡期,但要求企业签署本土研发投入承诺书(类似特斯拉-印尼2024年协议模式);
- 情景B(概率30%):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专项贷款协助印尼建设环保冶炼厂,换取长期采购协议,但面临欧盟反补贴调查;
- 情景C(概率25%):电池企业加速无镍化技术路线,2030年前将高镍电池占比从当前的52%降至35%,引发镍价长期走弱。
结语:重构全球金属治理框架
本次危机揭示了现有资源治理体系的脆弱性。IMF在10月《世界经济展望》中特别警告:资源国政策波动性已超越地缘冲突,成为大宗商品市场最大风险源。亟需建立包含环境成本分摊、技术转让、价格稳定基金的多边协调机制。否则,绿色转型可能陷入”资源民族主义→成本攀升→技术延迟→减排目标落空”的恶性循环。金属不再仅是工业原料,更成为大国博弈的绿色货币,其定价逻辑已从市场供需转向制度竞争维度。
—本文基于2025年10月24-26日路透社、彭博社、《金融时报》、IMF特别报告、USGS矿产简报及LME官方声明等信源综合分析,数据截取于10月26日15时GMT。




情景B中中国协助印尼建设冶炼厂,真能顺利换取长期采购协议且应对好欧盟反补贴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