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事件
2025年11月12日,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第二阶段正式纳入铝、铜、镍等金属品类,同时中国宣布建立”再生金属绿色溢价交易体系”,要求出口企业披露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两项政策叠加,推动全球金属市场形成”低碳溢价”与”高碳折价”的双轨制价格体系。
一、绿色溢价的经济逻辑与市场表现
政策驱动因素
- 欧盟CBAM深化:对进口金属征收的碳关税从基础费率(50欧元/吨 CO₂)升级为动态费率(当前82欧元/吨),再生铝相较原铝的碳成本差扩大至300美元/吨。
中国绿色溢价体系:上海金属交易所数据显示(11月13日更新),获得认证的再生铜交易价格较LME基准价溢价8.2%,创历史新高。
市场数据佐证| 金属品类 | 传统产品价格 | 低碳认证产品溢价率 |
|—————-|————–|———————|
| 再生铝(欧洲) | $2,350/吨 | 12.8%(CBAM豁免) |
| 精炼镍(中国) | $21,000/吨 | 6.5%(绿电生产) |
二、产业链利益重构的赢家与困局
受益方分析
- 技术先导型企业
德国Hydro公司...电解铝技术(氢能还原工艺),11月斩获宝马140亿欧元订单,股价单日暴涨17%。其低碳铝溢价收益覆盖技术升级成本的周期缩短至3年。
- 高排放产能淘汰加速:印尼镍产业园因煤电依赖(吨镍排碳18吨),面临欧盟28%碳关税,11月已有3家冶炼厂减产。
中小企业生存危机:越南铝加工厂因无力承担碳足迹认证成本(单产品认证费超$12万),对欧订单流失率达45%。
三、绿色溢价的三大经济影响因子
1. 能源结构转型成本传导
绿电溢价直接推高金属生产成本。以云南电解铝为例:
- 火电铝吨成本:$1,950(含碳税)
- 水电铝吨成本:$2,100(绿电溢价$80)
- 价差收窄至$150,刺激绿电采购需求激增。
2. 贸易流向重构 - 中国再生铝出口欧盟占比从2024年Q3的19%升至2025年Q3的37%(海关总署数据)。
美国对东南亚铜材进口依赖度下降12%(转向本土再生铜)。
3. 金融工具创新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推出”碳排放权期货合约”,11月13日主力合约(2026年3月)成交达8.2万手,对冲碳价波动风险的需求激增。
四、潜在经济风险预警
1. 绿色壁垒加剧贸易摩擦
印度向WTO起诉欧盟CBAM违反非歧视原则,要求对再生金属豁免碳关税,恐引发新兴市场集体反制。
2. 认证体系割裂市场- 欧盟:采用《产品环境足迹》(PEF)标准
中国:执行《金属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
双轨认证导致企业合规成本上升20%-30%。
3. 资源民族主义抬头刚果(金)拟对低碳钴(氢还原工艺)征收15%资源税,引发特斯拉等企业供应链重组。
五、经济学视角的发展预判
短期看,绿色溢价将造成市场效率损失:
- 认证成本推高全行业交易费用
- 低碳技术专利垄断形成新租金
长期而言,将驱动帕累托改进: - 外部成本内部化倒逼清洁技术迭代
循环经济规模效应降低资源依赖度
摩根士丹利模型预测(2025年11月报告):2028年全球再生金属溢价将稳定在5%-8%区间,形成可持续的新均衡价格体系。结论
绿色溢价机制的本质,是通过价格信号将气候政策内化为市场竞争力。当前关键在构建统一的国际碳核算标准,避免环保政策异化为新型贸易保护工具。金属行业的这场定价革命,正成为检验”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兼容性的重要试金石。



Will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international carbon accounting standard really be able to prevent environmental policies from being misused as new trade protection tools? Considering the existing differences in certification systems between the EU and China, won’t it be difficult to reach an 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