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报道,中国一座实验性核电站刚刚跨越历史性门槛,成功运行了全球首座钍基熔盐反应堆(TMSR)。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首次成功将钍转化为铀,突破了一项重大科学障碍。
中国Hong Kong南华早报报道称,这一在戈壁沙漠实验反应堆取得的突破,“有望重塑清洁可持续核能的未来”。该过程通过“精确的核反应序列”运作,天然存在的钍 – 232吸收一个中子,变为钍 – 233 。经过衰变过程,该同位素分解为镤 – 233 ,最终变为铀 – 233 ,这是一种强大的核燃料,可维持核裂变链式反应。
虽然这一突破本月才由科技日报报道公布,但钍基熔盐反应堆显然已运行多年。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李庆暖对媒体表示,“自2023年10月11日首次达到临界状态以来,钍基熔盐反应堆一直通过核裂变稳定产生热量”。
若报道属实,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在核技术竞赛中取得惊人飞跃,且中国已稳占优势。尽管美国仍是全球最大核能生产国,但这一地位恐难长久。在美国建造逾期且超预算的沃格特勒核电站期间,中国建成13座类似规模反应堆,还有33座在建。北京还大力进军新兴经济体核领域,在非洲尤为突出。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中国核领域专家马克·希布斯对纽约时报表示:“中国人进展非常非常快。他们迫切向世界表明,其核计划势不可挡。”
然而,尽管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欲成为全球核能创新强国,但该国缺乏足够铀来支撑宏伟目标。虽然核电生产增长由中国主导,但铀供应链由俄罗斯主导,俄罗斯拥有全球近一半(约44%)的铀浓缩产能。
中国购买俄罗斯铀越来越多,但依赖进口既存风险,也与中国国内能源自主及国际能源主导理念相悖。俄罗斯在核燃料供应链的庞大影响力,导致一定程度风险和市场波动,因为俄罗斯不惧将浓缩铀用作政治杠杆。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近期一篇文章警告称:“核能供应链位于清洁技术风险金字塔顶端。除标准供应链考量外,核出口还面临一系列安全问题,鉴于供应商数量有限及独特知识产权,过度依赖单一技术或燃料供应商会造成重大依赖。”
通过使用钍替代铀,中国避开铀供应链问题,跨越关ɔ..矿场,“估计所含钍元素就足以供中国使用1000多年”。



If thorium is so abundant and can solve China’s nuclear fuel problems, why haven’t other countries made similar breakthroughs in developing thorium – based reactors on a large scale? Is there still some hidden technical difficulty or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 that has not been menti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