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铝行业格局中,氧化铝作为电解铝关键上游原料,其产能变化影响产业链走向。近年,氧化铝产能快速扩张,引发是否需设“天花板”的思考。
全球范围内,各国加大氧化铝投入。我国作为最大生产与消费国,近十年产能增幅达45%,2024年占全球产量56%,建成产能1.03亿吨,且新建项目不断。海外氧化铝项目建设也势头正盛。
产能快速扩张背后,一方面,前些年可观利润吸引大量资本;另一方面,企业对市场前景盲目乐观,未充分考量实际需求、资源可持续性及竞争格局变化,导致产能无序扩张。
产能过剩给铝行业带来诸多挑战。供给侧开工率不足,投资浪费严重。2024年我国氧化铝开工率81%,近两成产能闲置,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与再投资。
从矿产资源看,产能扩张使铝土矿需求大增,我国对外依存度达57%,过度依赖进口面临供应风险。市场上供大于求致价格下跌,2025年第一季度主力合约大跌38.80%,企业利润压缩。
环保方面,赤泥排放增多,污染环境,且能源消耗增加不利“双碳”目标。产业链上,氧化铝过剩伤害电解铝产业,破坏产业链协同稳定。
鉴于这些弊端,设置产能“天花板”很有必要。这能稳定市场价格,保障企业利润,为产业链稳定提供基础。从资源保护看,倒逼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能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契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且依据产业链联动规律,电解铝产能已设“天花板”,氧化铝产能空间也应框定。
我国电解铝行业设置产能“天花板”成效显著。2017年确定4500万吨合规产能上限,扭转行业混乱,实现盈利,降低能耗,提高产业集中度与竞争力。
氧化铝“天花板”政策实施,首先要科学确定产能上限,综合多因素精准测算。其次强化政策监管,严格项目审批,监管已建成产能。再者推动产业升级,鼓励技术创新、兼并重组。最后建立产能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处理好相关问题,并搭建产能置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