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运市场“旺季不旺”背后的贸易格局变迁

美国航运市场,作为全球贸易的 “晴雨表”,当下呈现出“旺季不旺”的反常态势。港口货运量下滑、海运价格下跌以及关联行业承压等一系列信号密集释放,彰显出关税政策对贸易的抑制效应正持续发酵。航运这一“先行指标”的持续变动,表明全球贸易格局的调整仍在进行。

自7月下旬起,美国港口货运数据表现欠佳。洛杉矶港作为美国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之一,7月下旬日均抵港船数从66.8艘骤降至58.7艘,降幅明显。外媒数据显示,美国港口入境集装箱数量已连续两个月下滑,6月更是出现2020年以来首次二季度负增长,清晰反映出美国商品进口规模的收缩。

再看中美航线运价变化。6 – 10月本是传统海运旺季,截至7月下旬,美西航线运价从6月初的6000美元/FEU(40英尺标准箱)跌至1700 – 1800美元,跌幅高达70%;美东航线从7000美元/FEU回落至3300 – 3800美元,跌幅超50%。南京某货代美线负责人称,往年此时货量激增,今年旺季却货物寥寥、询价稀少。美西航线价格已逼近船公司成本线,7月有两家船公司缩减该航线运力,行业“以价换量”模式开启。

航运市场遇冷,关联行业连锁承压。贸易商出口意愿低,零售巨头如宜家、沃尔玛,因进口成本波动与终端消费疲软,面临库存调整与利润压缩的双重压力。美国本土产业也受波及,德州机电产业、加州医疗设备出口现危机,与港口货运量下滑形成非良性循环。航空业同样变化较大,因第三季度每股预收益远低于预期,7月美国航空股票价格一度下挫近10%,达美航空、联合航空也同步下调预期,显示内需萎缩对交通物流全链条的冲击。

航运市场持续遇冷与美国关税政策紧密相关。短期看,关税政策引发的“抢运潮”透支后续需求。6月前企业为避8月加税预期集中备货,推高阶段性航运数据;关税落地后,囤货消化,新增订单因成本停滞,致7月后市场“旺季不旺”。长期而言,高关税抑制贸易活力,关税成本转至终端推高物价,削弱消费者购买力,减少进口需求,同时贸易商出口意愿受挫。航运价格逼近成本线,企业收缩规模,形成“需求下滑—价格下跌—运力收缩”闭环。

从洛杉矶港船影稀疏到中美航线运价跳水,美国航运市场变化不仅是季节波动,更是关税政策作用下贸易生态变化的写照。企业应对策略从“被动适应关税”转向“主动重构供应链”,船公司缩减运力、零售企业调整采购来源、制造企业布局第三国产能。对全球贸易而言,美国关税政策加速区域化合作,东盟内部贸易、中欧班列等替代渠道重要性上升,传统跨太平洋航运作用或被稀释,全球贸易格局调整仍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