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公安部消息,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27%,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562.2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反映出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约1.8亿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约98%。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130%,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6.4%。
在全球新能源发展趋势不变的背景下,产能规模仍是衡量上游供应商的重要因素。但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竞争激烈,产能利用率低,投资扩产趋势虽持续,却不如以往强劲。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7月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节奏谨慎,新官宣或签约项目31个,24个公布投资金额共310.67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12.95亿元。
从项目类型看,电池项目是投资热门,占比三分之一。投资金额最大的是国科能源在甘肃兰州的年产30GWh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同时,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新型项目建设提速,新技术导入周期受市场关注。
7月投资项目中,多家企业布局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关键材料及新型负极材料项目。随着电池保有量攀升,电池退役期到来,电池回收成行业焦点。7月有5个项目与电池资源循环利用相关,部分已备案公示进入建设阶段。但电池回收行业乱象丛生,加快废旧电池利用规模化、规范化迫在眉睫。
7月,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不少企业终止此前规划投资项目。如万润新能、普利特相关项目,原因多为市场环境变化快、增速放缓、供需失衡、市场内卷,以及政策引导产能有序出清。
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宁德时代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原有产线。技术创新是引领电池新能源行业走出内卷、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本轮反内卷借助政策与市场机制协同,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低效产能,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市场有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