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储能行业步入深度调整阶段。在此期间,头部企业优势进一步巩固,产业洗牌也向纵深发展。

今年初“136 号文”叫停强制配储,多次释放“反内卷”信号,储能行业前景一度被看衰。然而,年中数据及国家、地方鼓励“按需”“合理”配储政策表明,储能业正呈现结构性成长空间。

H1 新型储能新增 13GW/32GWh,同比增长超 62%。7 月 31 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梳理 2024 年发展情况并展望 2025 年趋势。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球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约 180GW,我国累计装机规模占比超 40%。2024 年我国新增装机 42.37GW/101GWh,今年上半年新增约 21GW/54GWh 且同比增长超 62% ,国家能源局表示 2025 年将强化顶层设计。

储能业迈入“强制安全时代”。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储能安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8 月 1 日,首部储能用锂电池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设定全链条安全“硬门槛”。新规以 23 项严苛测试划定行业生存红线,如“浅刺测试”或淘汰近三成送检产品,加速低质产能出清。热失控扩散测试确保系统在电芯热失控时的安全防护,多家头部企业进行火烧测试展示满足标准能力,已有 15 家企业 21 款产品通过认证,依赖“低价 + 减配”策略的企业面临淘汰。

行业“马太效应”持续增强,洗牌进入“加速期”。近两年,储能行业“内卷”加剧,“价格战”激烈,市场份额向头部厂商集中。今年上半年储能系统中标均价降幅近 30%,当前市场均价已低于成本价,行业普遍亏损。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落地,靠“低价”换市场的中小企业或丧失投标资格,低质产能加速出清,预计年底前 30%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市场份额进一步向技术型龙头企业集中。

整体而言,2025 年或成中国储能产业“转折年”。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储能业正从“低价内卷”竞争模式转向更安全、可靠的“长期价值竞争”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