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业:锻造高质量发展新范式洞察》在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与产业链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如何凭借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关键议题。8月5日 – 10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钢铁周于上海举行,围绕“科技赋能·新质未来”主题,深入探讨钢铁行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

高端化:万亿研发投入重塑竞争力

于首钢集团展区,一张钢铁材质的冬奥会明信片备受瞩目。明信片上冰墩墩形象热情灵动,其最薄处仅约0.06毫米,被称为“蝉翼钢”,展现出我国钢铁制造的技术突破。近十年,中国钢铁行业投资1.2万亿元进行“产能置换”,重置近3亿吨产能,且支出超1万亿元研发经费推动产品高端化。例如首钢建设的MCCR生产线,从“钢水”到“钢卷”仅需25分钟,轧制时间大幅缩短,产品最薄可达0.7毫米,全球领先。鞍钢集团轧制的热成形车轮钢,制成车轮强度高、成本低,优势明显。工信部印发相关规范条件,强调科技创新,提升工艺与产品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正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智能化:数实融合重塑钢铁产业新生态

当下,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钢铁制造深度融合。河钢数字自主研发的WesCarber碳中和数字化平台,聚焦“双碳”目标,融合数字化技术与绿色低碳制造场景。某钢铁企业借助该平台,实现大量碳数据采集,产出多种碳报告,效率大幅提升。中国宝武启动“2526”工程,推动DeepSeek本地化应用,搭建模型化运行平台。工信部等九部门印发指南,提出到2026年提升钢铁行业数字化水平。“AI + 钢铁”应用场景拓展,智能化成为推动钢铁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绿色化:从超低排放到低碳排放钢标准引领

中国钢铁行业以技术创新驱动全产业链绿色革命。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通过超低排放改造、低碳技术研发与数字化赋能,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截至2025年6月,全国5.98亿吨钢铁产能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公示,年底预计80%产能覆盖,投入超3000亿元,此标准为世界最严苛。同时,我国发布的低碳排放钢评价标准获国际认可。中国中冶、中国钢研等企业积极助力绿色低碳转型。中国钢铁企业以技术突破展示转型升级之路,为全球工业低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在科技赋能赛道上与世界共筑“新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