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车用动力电池拆解破碎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公示时间为2025年8月2日至2025年8月31日 。
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量逐年递增。若缺乏科学的拆解破碎方式,对不同部件与材料在化学回收前未按类别拆解破碎分离,易存在短路、起火、爆炸等风险,还可能释放有害气体和液体。
拆解破碎环节存在诸多安全问题:其一,未放电或放电不完全,电池拆解前若未充分放电,拆解中可能因短路产生电火花,引发起火、爆炸;其二,粉尘爆炸,破碎产生大量电池粉末,在空气中达一定浓度,遇火源或静电易引发爆炸;其三,人工操作不规范,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使用不当工具方法,可能误触危险部位致触电;其四,拆解设备故障,如破碎机、切割机等存在故障且无启停功能,接触电池易引发事故;其五,有害气体排放,拆解释放氟化氢等有害气体,通风换气系统不完善,会危害操作人员健康。
为避免无序拆解的安全隐患,该标准立项旨在规范动力电池拆解破碎流程,确保企业安全、环保作业。通过制定安全技术规范,从布局、设备、场地、人员等方面进行规范,有效降低操作风险,保障作业人员与环境安全。
标准制定将提升废旧电池处理行业拆解及破碎安全水平。针对拆解和破碎的安全问题,本标准项目从技术领域提升行业安全回收处理水平,促使回收企业专业化处理,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场地安全要求:场地地面硬化并防渗漏(符合HJ 610),照明设计符合GB/T 50034;原料贮存场地按GB/T 26493分类贮存,设专人定期巡查。厂房为独立封闭/半封闭建筑,划分5个功能区,防火等级≥二级,应急通道设醒目标志,工作平台装护栏。
人员安全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需持安全资格证;拆解人员持电工证,作业人员经安全环保、应急处理等培训考核后上岗。作业人员按规定穿戴防护装备,作业现场严禁烟火及明火操作,设备外露运动部位采取防护措施。
工艺安全要求:废旧动力电池拆解前采集信息并上传国家溯源平台,按生产企业指导书分类制定拆解流程;不同类型电池按规定放电。电池包拆解为单体后放电,采用物理或化学放电方式,化学放电需配专用设备及废水应急收集池。破碎设备严禁带料启动,配套除尘装置;热解前检查设备,运行时≥2人监控,设备内维持无氧或厌氧状态,检修间隔≤1年。
设备安全要求:采用自动化进料等设备,破碎分选热解系统封闭并配负压集气装置,严禁明火切割。设备金属部分接地,变压器设防护栏或隔离间;拆解工装台绝缘,电池拆解前绝缘电阻检测≥100Ω/V。注液电池破碎干燥在特定惰性气氛中进行,配套监测、报警及联锁装置;干燥设备设泄爆装置,风管风速及粉尘浓度符合要求。
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场地按标准配备消防、报警、应急通信及视频监控设施;原料贮存场地设多种报警装置,固废贮存符合相关标准。干式除尘系统采取防爆措施;黑粉输送管道及设备用抗静电材料并接地,除尘器负压运行。拆解避免金属件接触高低压触头,备用磁吸工具防止短路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