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固态电池领域,资本狂热与技术落地间存在严峻鸿沟,远超市场预期。当资本市场聚焦全固态电池万亿级市场蓝图时,实验室工程师仍在攻克技术难题。这种鲜明对比,折射出电池产业转型升级期,资本对全固态的狂热与制造端工程化难题的尖锐对立,在技术理想与工程现实间形成巨大产业“鸿沟”。

当前行业形成两大阵营,部分企业全固态电池量产装车时间表不断提前,而部分企业认为商业化仍需较长时间,由此产生危险的“预期差”。宁德时代称在固态电池领域有10余年研发积累,技术领先,但工程问题待解,商业化尚有距离,其此前提出的路线图是对行业过度乐观目标的纠偏。高能时代两个全固态电池项目“爆雷”终止,核心团队解散,该公司曾是明星企业,这一事件为产业化增添警示。有研新材转让硫化锂业务相关资产,或反映早期项目工程化落地面临困境。

现阶段,全固态电池产业化面临多重挑战。技术路线上,主流的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等路线各有短板,仍处于探索向应用转化阶段。供应链方面,硫化物电解质生产对环境要求苛刻,产线成本高昂,原材料价格昂贵,干法设备制造成本高且需与电芯企业联合开发,材料配比调整需反复试验。工程化上,虽硫化物电解质研发有突破,但应用到电芯层级,要保障稳定性并达到车规级标准,面临固固界面稳定性测试、量产设备研发交付等难题,工程化难度呈指数级上升,规模化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为时尚早。

在产业链调研中,不少企业对全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装车持谨慎态度,认为不宜操之过急。部分企业不“一步到位”布局,而是分阶段从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如孚能科技半固态电池已实现GWh级别出货,通过“半固态+全固态”双轨并行,既实现半固态商业化,又预留全固态研发时间。蓝固新能源通过“液态-混合固液-固态”电解质的技术路线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是全面革命,众多电池企业积极布局。业界指出,行业需保持理性,警惕资本炒作的“技术幻象”,持续推进材料创新与工艺突破,助力全固态电池未来量产装车。